
哈马斯接受停火协议却设三重门槛 换命求生。2025年秋天点金股,哈马斯终于同意接受停火协议,这场自2023年10月开始的加沙冲突暂时告一段落。两年间,双方伤亡惨重,以色列方面超过两万人死伤,而哈马斯控制区更是血流成河。

就在伤亡数据达到临界点时,局势突然发生变化,哈马斯让步了,以色列退兵了,最终受益者竟然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特朗普。

哈马斯的让步并非认输点金股,而是为了生存。原本高举“彻底解除加沙封锁”的大旗,要求以色列全面撤军和恢复主权,现在却主动交出人质,甚至接受逐步解除武装的安排。战争打到2025年8月,哈马斯已是强弩之末,68%的地道网络被摧毁,弹药即将耗尽,中高层指挥部损失惨重,连最擅长的地道突袭也难以施展。更重要的是,加沙86%的居民已经流离失所,饥荒即将爆发,连哈马斯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无法再坚持下去。与其被围困至灭绝,不如换得喘息的空间。

于是哈马斯签署了60天停火协议,释放10名人质,换来以色列释放150名人质;暂时停火以换取人道援助。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战略,而是求生本能。不过,哈马斯虽然放弃了实控权,但并未放弃存在感。协议中的灰色地带可能成为其未来翻盘的筹码,一旦以色列撕毁条约,哈马斯可以一边喊冤,一边重组武装,再次回到国际聚光灯下。它输掉了当下的地盘,赌的是未来的可能性。

从战术层面来看,以色列的确占尽上风,北加沙几乎被全面控制,哈马斯的指挥中心被摧毁,部分人质也被成功解救,6万预备役全员待命,200辆坦克一字排开,一副要彻底铲除哈马斯的架势。然而,这场战争以色列虽然打进“禁区”,却没有投进关键球。原本240名人质目标,只救出了一部分,多数已经遇难或下落不明,民众怨气高涨。战略目标上,哈马斯没有被消灭,反而在政治上稳住了脚跟;法塔赫接管加沙的计划也未能实现。以色列想借机重塑加沙秩序点金股,结果只是重塑了废墟。

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形象一落千丈,平民伤亡视频在全球疯传,连往日的铁杆盟友也开始动摇,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,联合国大会上对以色列的批评声不绝于耳。在国内,人民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,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岌岌可危,倒台传闻不断。以色列本希望通过一场“快速胜利”来稳定局势,结果却陷入了越打越乱的泥潭。

令人意外的是,战场最远的美国,特别是特朗普,成了这场冲突的最大赢家。2025年1月,美国政府设下第一道停火框架,卡塔尔和埃及牵线搭桥。等到8月协议落地时,特朗普团队宣布这是他们的“20点和平计划”的胜利成果,还要求以色列向卡塔尔道歉,展示了对盟友的“控制力”。美国未派一兵一卒,却靠外交斡旋坐收渔翁之利,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区域战争的危机,并在中东重新站稳了脚跟。特朗普本人则顺势将这份停火协议打造成竞选连任的金字招牌,甚至还传出“诺贝尔和平奖”的呼声。美国这回花的钱少,收的利却多,不仅重新拉拢了中东国家的注意力,还增强了对盟友的掌控力,在地缘政治这盘大棋上几乎是零成本控局,而中国、俄罗斯、联合国这些国际组织只能发发声明,干着急。

如今加沙暂时安静了下来,但这份和平如同压在火山口上的锅盖。重建加沙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和协调,但以色列仍控制着关键的费城走廊,封锁问题仍未解决。哈马斯虽然暂时“政治化”,但其武装基础并未彻底清除,以色列社会也在撕裂中徘徊,战后愤怒与失望交织,随时可能引爆新的政治危机。那份所谓的“三阶段协议”,只是停火而非和解。如果谁先违约,哪怕只是一个检查站出事,一切都可能重新回到原点。而特朗普的“和平缔造者”光环也可能在下一轮冲突中破碎。

这场冲突没有真正的赢家。哈马斯活了下来点金股,以色列没赢下来,美国表面风光,实则也只是将问题推后了几步。倒是平民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,家园化为废墟,亲人命丧黄沙,真正的和平离他们还远得很。哈马斯接受停火协议却设三重门槛 换命求生!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