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塞尔维亚第250防空旅的阵地上竖起中国FK-3导弹发射架时,北约的情报分析官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武器的性能。 1999年这支用老式苏制导弹击落F-117隐形战机的部队,如今成为中国军工最昂贵的形象代言人。这绝非偶然的军火买卖,而是正在用塞尔维亚这个欧洲楔子,向全世界演绎"中国的武器的可靠性"。 塞尔维亚选择中国防空系统(如图1)有着一定必然性。 俄罗斯的S-300生产线正全力供应乌克兰战场,贝尔格莱德既买不到现货更等不起交货。中国运-20机队2022年直飞塞尔维亚的"快递服务",恰好展示了莫斯科无法提供的战略空运能力。 更微妙的是福盈策略,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刻意将FK-3称为"对北约的威慑"福盈策略,与中国官媒将导弹部署与击落F-117的"英雄部队"绑定的宣传形成了完美共振。中国深谙军火销售的本质是贩卖安全感福盈策略,而没有什么比用客户最惨痛的历史伤痕来营销更有效。 《环球时报》则恰到时候地对塞尔维亚防空指挥官进行专访。那位营长称赞FK-3操作简便时福盈策略,他实际上在替中国军工反驳西方"装备复杂难用"的刻板印象;而当他突然提到对HQ-19反导系统的兴趣时,相当于免费为中国尚未打开国际市场的高端装备做了铺垫。这种"用户证言"式宣传比任何航展表演都更具说服力,尤其当说话者来自曾创造战争传奇的部队。中国正将塞尔维亚变成其武器系统的"欧洲体验中心",就像用巴基斯坦测试枭龙战机(如图2)一样,用巴尔干半岛的真实战备环境为产品背书。 但地缘政治从来不是单方面获利的故事。当北约东扩遭遇俄罗斯强力阻挠后,中国用军售填补的权力真空比预期更快。值得玩味的是,俄罗斯对此保持沉默,毕竟在乌克兰消耗战的背景下,默许中国接管塞尔维亚军火市场,总比逼贝尔格莱德倒向西方要好。 西方分析家们担忧的不仅是导弹本身。FK-3的雷达系统若与塞尔维亚现有防空网络整合,可能成为中国窥探北约电子信号的"后门";HQ-17AE短程系统的突然曝光,则暴露了中国装备正在欧洲形成体系化存在的事实。更危险的信号来自塞尔维亚防长"中国武器改变了我们防空形态"的宣言——当一国军队的作战体系(如图3)开始依赖特定武器供应国时,其政策自主性必然产生倾斜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在巴尔干的落子正在引发连锁反应——先用性价比撬开市场,再用体系兼容性绑定客户,最后用政治支持换取长期合作,这套"军售三部曲"正在伊朗、柬埔寨等多个战场同步上演。 此外,波黑和北马其顿等"非北约国家"开始询问中国装备报价,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公开称赞中塞合作"展现主权选择"。这些动向暴露出北约南翼的裂缝,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突然加速向克罗地亚部署F-35战机。 总之,当那位塞尔维亚营长对着中国记者的话筒说"FK-3让我们更安全"时,他或许没意识到,这句话正在成为中国撬动欧洲防务格局的支点。


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